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孟达
这个暑期,听障大学生李玥瑶过得格外充实而有意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本,对于这个刚上完大一的女生来说,将度过一个“安静”而平淡的假期。然而,在一位好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她走出了家门,遇见了新鲜事,学习了新榜样,结交了新朋友。
在一场临时拼凑起的夏令营里,一个个向她露出微笑,给予她帮助和鼓励,为她竖起大拇指的人……一张张友好而亲切的面孔,将成为这个听障女孩成长之路上的珍贵回忆。
8月16日,听障大学生李玥瑶(左一)、江顺萍(左三)和志愿者于忻平一起合影,共同纪念此次“夏令营”的相聚时光。
“非常感谢王老师,没有他的发起和组织,我很难有机会在假期里走进社会。”李玥瑶是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一位听障大学生。她口中所感激的王老师,是青岛市中心聋校退休教师王建民——她的夏令营“营长”,一位常年为听障人士忙前忙后的热心人。
“此前,有一位听障学生家长联系到我,希望暑期里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一般学生充实而精彩的假期不同,听障学生的暑假往往比较“寂寞”。能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家门去了解社会,这是一位听障学生家长的朴素愿望。了解这一情况后,热心的王老师把这件事放在了心头。
作为服务听障人士多年的资深公益志愿者,王建民始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听障人士解决各种问题。从2007年至今,王老师已经开设了826次手语公益课,在服务听障人士的爱心事业上取得过数不清的荣誉。
“得让孩子们在假期走出去!”这一回,面对学生家长的心声,王老师认真梳理了手头合适的资源。与此同时,他也了解到另有几位听障大学生也有类似需求,而一些手语志愿者也希望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最终,一个由王老师临时发起的,面向听障学生的“迷你”公益夏令营开营了。
从7月27日开始至8月16日结束,先后有来自天津理工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市中心聋校的5位听障学生,在王建民的带领下,参加了共5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段青岛最热的时间里,年近70岁的王老师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公益热情,每次他都亲自带着学生们参加活动。听障大学生李玥瑶参与了全程,并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乐观而积极的态度。
“7月27日,我们首先去到一所实验室,了解了最新研发的手语翻译设备。”青岛市混合现实与虚拟海洋重点实验室是李玥瑶跟随王老师活动行程的第一站。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正在研发的手语翻译设备,了解了其在未来可能应用在地铁、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前景。
7月29日,听障大学生李玥瑶(左三)在王建民老师(右三)的带领下,来到青岛公交集团崂山巴士公司王群工作室学习。
“7月29日,王老师带领我们前往了青岛公交集团崂山巴士王群工作室,现场听取了劳模的工作事迹介绍。”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李玥瑶还认识了面点大师陈秀英,在听障人士面食技术实训基地学习了面点制作;驾驶学校里,在教练孙熙杰的手把手帮助下,她初试了如何驾驶;在听障美发师刘平方的理发店,她倾听了听障人士如何面对社会、走向创业之路的故事。“能够在假期里走进社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学习到不同的东西,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体验。”李玥瑶深有感触地表示。
8月4日,李玥瑶(右三)和大家一起来到面点大师陈秀英的工坊里学习面点制作。
“有时总想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好意思走出去和别人做太多交流。”对于李玥瑶来说,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听障人的这个身份有时会让自己陷入迷茫,而她也在努力寻找着前进的方向与答案。
“小学的时候,我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一所学校读书,当时跟着普通班的孩子一起上。”五年级之后,在青岛打工的父母把李玥瑶从老家接到了他们身边,后来她在青岛市中心聋校读完了初高中。“从普通学校到进入聋校是我自愿的,那时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已经跟不上了。”
初见李玥瑶的人,并不会立刻察觉到她的听力有问题。看上去,她可以“正常”地和别人用语言进行交流。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她的耳朵里佩戴着助听器。“有时候我甚至会羡慕那些完全听不见的人,没有沟通也就没有了因听不清而引起的尴尬,交流时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李玥瑶说,她在佩戴助听器的时候,可以和别人进行一定程度交流,但经常会因为环境、音量等因素影响到她对语言的接收。“有时会回避和中年男士的交流,因为他们的声音频率比较低,经常会听不清楚。”
一个人,在青少年的成长时期,往往会遇到“成长的烦恼”。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李玥瑶开始意识到,伴随着她与社会接触的增多,自己的听力障碍问题将会影响到她的正常生活。“心理上会有低谷期,会有苦恼的时候。”面对先天的问题,在李玥瑶阳光的外表之下,难免会投下一朵内心的阴云。
“父母鼓励我,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勇于走出去和别人交流。”在生活中,父母的关爱给了李玥瑶温暖和勇气,她也通过阅读与思考,不断地拨散着乌云,去寻找阳光与希望。
“最近,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和《包法利夫人》等书籍。”李玥瑶说,阅读是她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安慰与力量的重要手段,《苏菲的世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书籍她都很喜欢。无论是小说类图书,还是哲学启蒙类图书,她都希望在阅读中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解开缠绕在心头的结。2022年,李玥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该学院是国内第一所面向全国招收听障学生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李玥瑶在全纳班里,和其他健听大学生一起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四六级、计算机、教资、考研……”李玥瑶觉得,在大学里应该把该学的东西都学会,把该考的证都考完,用知识和能力充实自己,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假期离开校园,告别亲密的同学,回到家里的李玥瑶难免有些寂寞。“我以前应该没有参加过夏令营。”李玥瑶说,今年的这个暑假,在王建民老师的积极帮助下,她没有抱着手机“宅”在家里,而是有机会走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见识和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人和事,这对她来说很难得,也很有意义。
在夏令营活动的最后一站结束后,李玥瑶写了一篇《手语传情,心意相通——青岛听障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把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感悟记录了下来。
8月14日,青创驾校里,王建民老师帮助手语翻译教练孙熙杰的教学内容。
8月14日,位于崂山区松岭路附近的青创驾校里,李玥瑶和同学江顺萍一起来到暑期活动的第四站,在这里体验学车。
在教练车上,李玥瑶手握方向盘,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开车的基本操作要领。后排座位上,江顺萍拿着手机认真记录下伙伴学习的过程。对于两位听障大学生来说,未来能够驾驶汽车是一个没太敢多想的事情。
8月14日,青创驾校训练场上,听障大学生李玥瑶和江顺萍体验学车。
在江顺萍的眼里,同学李玥瑶令人羡慕。和眼前这位佩戴着助听器,能够和别人进行一定交流的同学不同,她眼前的世界是安静的。
江顺萍和李玥瑶都毕业于市中心聋校,如今她也就读于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与李玥瑶在全纳班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不同,她则是和其他听障学生一起集中上课。
8月14日,听障大学生江顺萍在青创驾校里体验模拟器驾驶。
在驾校里,江顺萍通过智能模拟器体验了一回驾驶的滋味。在教练的指导下,江顺萍坐在模拟真实车辆的设备上,脚踩油门刹车,手握方向盘挡位,体验了起步行进、停车倒车等项目。虽然没有真正地开车,但逼真的模拟训练还是让她体验到了开车的新鲜感与乐趣。
8月14日,听障大学生李玥瑶在教练孙熙杰的指导下体验学车。
“孩子回家以后很兴奋,表示今后想学开车。”江顺萍的父亲有些心疼地说。正是这位父亲,此前在网络上看到了王建民老师的相关助残视频,才鼓起勇气请王老师带着孩子去社会上看看,因此有了这次驾校体验的机会。“不放心啊!”江顺萍的父亲无奈地说,孩子一时冲动的想法能理解,他也不希望让孩子感到失落和委屈,但一个听障人士能够安全开车上路,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呢?
“目前我们驾校里有三位听障学员正在学车。”青创驾校负责人孙熙杰介绍。根据国家《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要求,听障人士能够达到一定听力水平,或者在佩戴助听器的情况下达到相关要求的,可以尝试申请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
8月14日,听障大学生江顺萍在教练孙熙杰(中)及王建民老师(右)的指导下体验模拟器驾驶。
“为了让符合要求的听障人士能够成功取得驾照,驾校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制作了小卡片,贴在方向盘、刹车、油门及机舱内部设备上。”在当天指导听障学生学车的过程中,孙熙杰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听障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汽车。同时,驾驶模拟器配有视频讲解,重要内容会播放动画、文字信息提示,这些辅助手段都有助于听障人士学习驾驶汽车。“相关考试期间,驾校教练还会给学生引考。”孙熙杰表示,一切在细节方面的关怀与工作,就是为了能让听障学员顺利圆了开车梦。
8月14日,青创驾校里,为了让听障大学生直观了解汽车知识,教练特别制作了文字纸片。
8月14日,青创驾校里,为了让听障大学生直观了解汽车知识,教练特别制作了文字纸片。
“我自己喜欢运动,喜欢冒险,学会开车就可以自驾游,能载着朋友们一起去远方。”经过了这次的驾驶体验,原本没想过能开车的李玥瑶也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与向往。
在这个假期里,李玥瑶经历了不少人生中的“第一次”。在她看来,只有积极面对社会,勇于实践尝试,才能把握好自己人生的方向盘。李玥瑶表示,宝贵的暑期实践机会,让自己学到了新知识,增强了自信心,也认识了新朋友。
“她特别热心,让我挺佩服她的,我们成了朋友。”在这个特别的夏令营里,李玥瑶认识了一位“普通”朋友,她叫于忻平,一位“05”后手语志愿者。
“在平常生活中,其实很难交上‘普通’朋友的。”李玥瑶说,她的“朋友圈”里大部分都是听障同学。如果没有这次暑期实践的机会,平常有些“社恐”的她不会这么大方地参加集体活动,也就缺少了主动认识“普通”朋友的机会。遇见于忻平她觉得很开心,从这个刚毕业的高中女生身上,她感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善意,收获了一份新的友情。
“此前从没近距离接触过听障人群。”手语志愿者于忻平感慨地说,“如果哪一天自己没有了听力,那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今年刚高三毕业的于忻平虽然年纪轻轻,但一直对听障群体抱有特别的关注。“曾经看过一部影视剧,男主角后天失去了听力,他所经历的人生让我很触动。”静下心来,这个刚走出高中校园的女孩觉得,社会上肯定有着许多像剧中男主角这样失去听力的人,他们是否需要帮助,而自己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出于一份单纯的好奇与善良,于忻平开始自学手语。她在网络上搜索了各种手语视频教学内容,反复观看,反复动手学习。为了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手语词汇,她还在手机上下载了《国家通用手语词典》APP,并制定了每日学习计划。她按时上线“打卡”,像背英语单词一样,一边学习着新词,一边复习着旧词。在这个本应该属于她最轻松的一个假期里,于忻平为自己找到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
8月14日,志愿者于忻平(左三)与听障大学生李玥瑶和江顺萍交流。
“身边没有听障朋友,学到的手语得不到及时实践,因此很容易忘记。”后来在网络上,于忻平搜到了常年从事手语公益培训的王建民老师,于是马上报名参加学习。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她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听障人士群体。
李玥瑶和江顺萍成为了于忻平第一批听障学生朋友。 “每一个人天生拥有的与失去的会有所不同,但我觉得人人平等。”作为同龄人,于忻平虽然刚接触手语不久,手语词汇有限,表达有时也不一定及时准确,但凭借着热情与真诚,很快和新伙伴互相加了微信,彼此成为了朋友。
“耳朵两边的头发怎么剪比较好看?”8月16日,在市北区台柳路附近一家美发店里,李玥瑶遇见了自己的“师哥”——听障美发师刘平方。因为语言交流的不便,以往需要理发时,李玥瑶总是自己动手解决。这次在夏令营活动的最后一站,她遇见了同样从市中心聋校毕业的刘平方,这位1989年的大哥哥不但现场指导了她如何才能让发型更“美”,更告诉她未来应该怎样自信面对人生长路。
8月16日,听障美发师刘平方在店里指导李玥瑶等前来参观的学生如何打理发型。
“我的世界很安静,但我的内心很富有。”刘平方是一位听障美发师,在市北区经营着一家由听障员工组成的美发店。技艺过硬、乐观努力、坚持不懈,让刘平方经营了三年的美发店远近闻名红红火火。刘平方喜欢别人叫他“彬彬”,在他的“彬彬听障人”视频号里,经常发布有关听障人美发方面的主题内容。
努力创业的听障美发师刘平方
刘平方是胶州人,聋校高中毕业后读了三年大学,之后去到北京的一个电脑公司从事销售方面的工作。 “北京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后来又去到福州学美发,开始的时候在店里给人洗头打零工。”通过王建民老师的手语翻译,刘平方向记者讲述起了自己用心学习美发的一幕幕往事。北京、上海、河北……由于自身听力的影响,他辗转了多个省市,吃了很多苦,最终通过努力与坚持学到了美发的真本领,后来终于开起了自己的美发店。
8月16日,听障美发师刘平方的美发店里,李玥瑶(左三)向刘平方(左一)请教问题。
来找刘平方理发的既有听障朋友,又有附近居民。面对新来的客人,刘平方会大方地介绍自己是听障人,遇到难以沟通的问题会通过手机打字等方式解决。过硬的美发技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刘平方的事业越做越好。不但给人理发,刘平方还面向听障学员授课,帮助他们学到能够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一批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听障学员在他的指导与鼓励之下,让创业梦想照进生活现实。
“要好好读书,同时多学技术,更应该多去社会中看一看。”面对着李玥瑶等听障大学生,刘平方真诚地用手语和他们交流沟通。坐在身旁的李玥瑶不住地点头,对于她这样一个大学生来说,有一天也会像眼前这位师哥一样,告别校园走入社会。该用怎样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勇气面对未来,从刘平方的身上,她得到了鼓励与启发。
8月16日,听障美发师刘平方在店里指导李玥瑶等前来参观的学生如何打理发型。
只待在家里刷手机,不会找到人生的方向与答案。“有机会还是应该多走出去看看。”在这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期里,李玥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大胆走出家门,来到外面的世界。这个即将步入大二的女生在这个“迷你”夏令营里收获了见识,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感悟,收获了朋友……
阴天是四季常有的风景,而阳光更值得人们向往与追求。暑期即将结束,新学期即将开始。李玥瑶将会和她的伙伴们一起,更加勇敢地去“聆听”这个世界的美好。
8月16日,听障美发师刘平方在店里指导李玥瑶等前来参观的学生如何打理发型。
Copyright @ 2015-2022 IT研究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