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 > >> 内容页

20年坚守,福建观鸟爱好者们追寻和保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来源: 福建日报 2023-08-15 09:38:51

闽江河口湿地中华凤头燕鸥 郑航 摄

航拍的燕鸥繁殖地

志愿者在四姆屿上调试监控探头。


(资料图)

2021年志愿者登上四姆屿开展招引行动。

“华宝”与护法 本专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福建省观鸟协会提供

今年夏天,连江县东南海域的无人岛四姆屿,再次迎来远方来客。

截至6月底,6对12只中华凤头燕鸥,跟随它们的近亲大凤头燕鸥,自南向北,结群而来,在这里筑巢、产卵。这是近年来中华凤头燕鸥在该繁殖区域记录数量最多的一次。

中华凤头燕鸥,比大熊猫还稀少的物种,踪迹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自1937年最后一次被记录,它们曾“消失”63年之久,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直到2000年才在马祖列岛重新被发现。目前,其全球种群数量仅约200只。

2004年,福建的观鸟爱好者第一次在闽江河口湿地观测到两只中华凤头燕鸥。此后每年4月到9月,这些夏候鸟都会如约造访。也是从那时开始,志愿者们开启了长达20年的“神话之鸟”追寻和保护之路。去年,他们第一次在无居民海岛记录下其繁殖全过程。

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近“神话之鸟”和追寻它们的人。

“消失”的“神话之鸟”

2004年,福州鸟类发烧友杨金,发起成立福建省观鸟协会,与一众“鸟友”遍访福建山山水水,探寻不同鸟类的踪迹。但他从未想过,能有机会一睹中华凤头燕鸥的真身。因为,它们“消失”太久了。

1861年,印度尼西亚哈马拉黑岛,中华凤头燕鸥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此后,全球关于它们的确切记录不超过10次。1937年,山东青岛沐官岛,中华凤头燕鸥最后一次被记录后,便“消失”了。

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

当年6月,一名台湾摄影师来到马祖列岛取景。整理素材时发现,密密麻麻的大凤头燕鸥群中,混杂着一只与众不同的燕鸥——黄色的长嘴,尖端有一小截黑色。查阅鸟类图鉴后,他才知道,这就是“消失”已久的中华凤头燕鸥。那时,它们被叫作“黑嘴端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回来了”的消息轰动一时,也激发起各地鸟类研究者与爱好者寻找“神话之鸟”的热情。2004年,厦门观鸟协会成员沿着福建海岸线一路北上,终于在闽江河口湿地鳝鱼滩,首次观测到两只中华凤头燕鸥。得到消息后,杨金迫不及待扛上长焦望远镜,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集群生活的海鸟。由于自身种群数量稀少,它们喜欢混在大凤头燕鸥群落中活动,以共同抵御游隼等天敌。二者形态相似,加上夏季海面空气扰流,要从中分辨出“黑嘴端”的大凤头燕鸥并不容易。

“在结群飞行时,最快的辨认方法是找‘白点’,颜色更浅一些的一般就是了。”通过长焦镜头,杨金第一次窥见“神话之鸟”的全貌,“头顶黑色冠羽,有‘庞克头’的味道,背部、肩部和翅上的羽毛灰白色,看起来淡雅高洁,体型略大于大凤头燕鸥,鸣叫声也更尖细一些。”

从这一年开始,中华凤头燕鸥每年4月至9月,都会如期造访闽江河口湿地,在这里休憩觅食。2008年7月20日,福州观鸟爱好者在闽江河口湿地发现一只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华凤头燕鸥。他们为其取名“小管”,想要帮助它取下塑料管以解困。几番搜寻无果后,杨金致电马祖野鸟会。对方称,当天上午也曾在马祖列岛观测到其踪迹。于是,两地决定共同营救“小管”。但8月2日的一场台风过后,再也没见过“小管”的身影。

“小管事件”无果而终,却无意间证实了,福州与马祖的中华凤头燕鸥为同一种群——在滨海湿地觅食,在海岛繁殖。从那年起,两地每年轮流举办中华凤头燕鸥保育研讨会,协同开展资源调查、技术共享。

追寻“神话”的人

2004年首次在福州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后,福建省观鸟协会开始在全省无居民海岛和闽江河口湿地开展中华凤头燕鸥监测和保护行动。杨金和他的伙伴们,自此开启了长达20年追寻“神话之鸟”的历程。

调查时间集中在炎热的夏季。每次出海,不仅要搏击风浪,还要克服晕船、暴晒之苦。

有一次,团队租用一艘小舢板前往福鼎市七星列岛,返程时遭遇风浪。逆风行驶的小船因动力不足,前进困难,海浪不断涌进船舱。志愿者们“一边吐,一边往外舀水”。最后,邻近的嵛山岛调派一艘大船前来支援,他们才得以脱困。

无人岛周边同样险象环生,这里暗礁丛生,需要雇用有经验的船老大以躲避礁石。由于没有停泊码头,船只停靠后依然颠簸不断。每一次,志愿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蹲在船头,等到船身晃荡到最高点的瞬间,一跃而起,跳到对面的崖壁上。

在过去的20年里,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及省内800多个无人岛。每到一处,都要仔细地记录下海岛生境、鸟类资源分布、威胁因素等情况。黄嘴白鹭、黑尾鸥、黑枕燕鸥、粉红燕鸥、褐翅燕鸥等珍稀鸟类,不断出现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

在无人岛上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则源自一次机缘巧合。

2018年9月15日,海峡两岸中华凤头燕鸥保育交流研讨会在福州召开。会上,台北市野鸟学会提供了一份《2016—2017年中华凤头燕鸥卫星定位图》。定位图显示,一只背有卫星定位器的中华凤头燕鸥经常在连江四姆屿出没。

9月17日,志愿者们立即行动起来,按图索骥登上了位于连江县东南海域的四姆屿,漫天的大凤头燕鸥形成了一片壮观的“鸥云”。岛上灌木丛与败草间,不少燕鸥蛋隐匿其中。就在大家准备离岛返程时,两只中华凤头燕鸥出现在了鸥群中,在海岛上空不断盘旋。这一画面被志愿者们通过镜头记录了下来。

“这是继马祖列岛后,福建再次在海岛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志愿者们激动不已。中华凤头燕鸥多在无居民海岛繁殖,在滨海湿地沙滩上觅食。四姆屿很可能是一个新的繁殖地,但由于当时已过了繁殖季节,无法判断它们是否曾在这里繁殖。

此后,在省林业局的指导下,福建省观鸟协会成立中华凤头燕鸥专项保育小组。追寻“神话之鸟”之路,踏上了新的起点。

“华宝”的诞生

拯救和保护中华凤头燕鸥这样的濒危野生动物,关键在扩大其种群数量。四姆屿到底是不是它们的繁殖地?能否开展人工保育?如何开展?保育小组面临着一道道难题。

经过反复讨论,协会决定采取最谨慎的方案。2019年,以监测为主,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再度光临,但无繁殖行为。2020年,决定借鉴浙江、台湾等省份经验,开展生境修复与社会化招引,但因疫情原因未成行。2021年,社会化招引计划才正式落地。

“所谓社会化招引,就是通过布设假鸟、播放鸟音等手段,让经过的鸟类误以为已有同类在此落居,而后跟着降落,筑巢繁殖。”保育小组成员陈永昌说,在开展社会化招引之前,先要进行生境改造,为燕鸥生活清除障碍,营造最适宜的“产房”。

2021年早春三月,志愿者们赶在中华凤头燕鸥迁徙季到来之前登岛,在四姆屿山顶2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除草、灭鼠、铺设砂砾、布设中华凤头燕鸥假鸟与音响、建立太阳能远程监控系统,静待它们的到来。但这一年,中华凤头燕鸥依然没有在此繁殖。

2022年,保育小组复盘了前一年的实践,优化了招引方案。考虑到中华凤头燕鸥多与大凤头燕鸥混群,增加了大凤头燕鸥假鸟模型,同时优化鸟音,扩大砂石地面积,增加灭鼠频次。效果立竿见影。5月底,800多只大凤头燕鸥与7只中华凤头燕鸥陆续到来。保育小组的5名资深“鸟友”被选为值日生,轮流远程监测它们的繁殖动态。

值日生“老兵”的监测日记,记录下了那个夏天四姆屿上的点点滴滴——

6月7日,一大早,一只白色的身影落下,放大一看,是中华凤头燕鸥,耶!庆祝一下。

6月7日,天色渐渐黑下来了,1号机位来了只中华凤头燕鸥,趴在那儿的姿势,让我觉得是不是在孵蛋呀!

6月21日,睡前手机巡视,6号机位有一枚蛋,怎么回事?赶紧回放路线,23点09分48秒,大凤头燕鸥惊飞。守到12点多我去睡了,大凤头还没回来,这枚蛋这样晾一晚上会不会失温坏掉啊。

6月22日,一大早醒过来看手机,4时41分大凤头回来了。一整天都趴在那儿孵蛋,好像要把昨晚亏欠的都补回来似的。

6月22日,晚上快到8时,一只老鼠跑过,把一只大凤头吓得不知躲哪儿去了,把蛋孤零零晾在那儿。

……

7月3日,经过近一个月的等待,一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破壳而出。初生的幼鸟如同毛球般,值日生们为其取名“华宝”。由于去年天气异常,岛上燕鸥孵化成功率并不高,最终只有一只中华凤头燕鸥和52只大凤头燕鸥出壳并成活。作为“独生子”,“华宝”是当之无愧的“团宠”,身边常有4只中华凤头燕鸥相伴左右。值日生们戏称其为“四大护法”。中华凤头燕鸥属于早成鸟。大约一个月后,“华宝”便开始学习捕食技能。

“华宝”的诞生,是福建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巨大突破。而今,四姆屿中华凤头燕鸥保育工作正在继续。四姆屿的经验也有望复制到其他无居民海岛,以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和数量。

志愿者们呼吁,通过划定禁猎(渔)区、禁猎(渔)期,减少讨小海、垂钓、养殖等活动,减少对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的干扰。同时,加大跨区域合作,摸清该候鸟的迁徙路线、繁殖特性、致危因素等,让保护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它们‘消失’过一次了,不能再有第二次!”杨金说。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IT研究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