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 > >> 内容页

阿斯巴甜,甜到“忧伤”?业内看好三氯蔗糖和天然甜味剂前景|当前热点

来源: 互联网 2023-06-30 18:35:51

封面新闻记者 舒俊瑜

6月29日,一则关于“世卫组织或在下个月正式宣布阿斯巴甜甜味剂致癌”的消息迅速引发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内外多家媒体援引路透社消息,两位知情人士透露,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将在今年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列为“可能对人体致癌”的物质。WHO对此回应称,将于7月14日就该话题发表相关内容,但未透露具体内容是什么。

阿斯巴甜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于1965年获得开发,1970年正式生产。其甜度高、热量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加工和食品加工,其中就包括百事可乐零度、玛氏Extra口香糖、冰峰饮料橙味汽水和一些Snapple饮料等知名产品。

阿斯巴甜

一时间,关于甜味剂的讨论甚嚣尘上。但专家指出,阿斯巴甜或致癌的消息,对无糖饮料市场影响不大,因为还有其他甜味剂可替代。

评估专业性受质疑 国内品牌紧急澄清

据路透社报道,7月14日,WHO将发布两份报告,评估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据彭博社报道,这两份报告分别由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联合编写。

IARC官网显示,IARC召开了专题论文会议,评估了阿斯巴甜的潜在致癌作用(危害识别)。此后,JECFA将更新其阿斯巴甜的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审查阿斯巴甜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和膳食暴露评估。

IARC网站披露的相关专题论文会议进展

路透社报道称,IARC的一位发言人表示,两家机构的观点是“互补的”——IARC的结论是“了解致癌性的基本的第一步”,JECFA则“进行致癌风险评估,确定在特定条件和暴露水平下的特定类型危害(如癌症)的可能性”。

不过,在当地时间7月14日0点30分前,IARC和JECFA的调查结果均为保密状态。

但提前走漏的风声已引发多个行业机构不满。国际甜味剂协会(ISA)秘书长质疑IARC的专业性,表示“IARC根本就不是食品安全机构,他们对阿斯巴甜的审查在科学上并不全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被广泛否定的研究。”

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执行总监凯特·洛特曼评论称,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主打“无糖”、“低糖”饮品的企业,反应则更为强烈。6月29日晚,元气森林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品牌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则表示,2022年11月,品牌已宣布全部产品使用天然代糖“罗汉果糖”。而百事可乐、玛氏等品牌暂未进行回应。

元气森林官微表态

业内:影响不大,阿斯巴甜之外有其他选择

随着人们的“控糖”意识提升,“无糖”成为食品饮料行业的一大趋势。不过,所谓“无糖”并非绝对零糖。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食品中糖的含量≤0.5g/100g或100ml,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这里的糖是指人工精制糖,其中最主要的是蔗糖,而非阿斯巴甜在内的“代糖”。

那么,此次阿斯巴甜致癌疑云是否会引发行业“震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厉曙光认为:“阿斯巴甜甜味剂致癌对无糖饮料市场的影响也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大,阿斯巴甜不能用了,还有安赛蜜、纽甜、甜菊糖苷、蔗糖素(三氯蔗糖)等甜味剂都可以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即使最终真的确定致癌,目前甜味剂的替代品有很多,包括罗汉果甜苷等代糖,因此对世界范围内食品饮料格局不会有太大影响。”

一般而言,甜味剂可分为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前者包括糖精钠、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纽甜和三氯蔗糖,其中,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带有较为明显的金属味、苦涩味。后者提取自天然植物,成分安全,应用时间不长,主要是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

人工甜味剂分类特点

人工甜味剂的主要优势在于甜价比,即获得单位甜度口感的价格相对很低。比如,阿斯巴甜的甜度比为2.5,而罗汉果甜苷的甜度比只有1.25,这意味着要达到同等甜度,使用罗汉果甜苷的成本是使用阿斯巴甜的2倍。

天然甜味剂分类特点

即便是在人工甜味剂中进行比较,纽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的甜价比分别为20、3.33、3.25,也比阿斯巴甜要高。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此次事件过后,出于安全性和成本的考虑,预计下游厂商会加速三氯蔗糖等更安全的甜味剂对阿斯巴甜的替代,市场对天然甜味剂的需求预计也会高速增长。

此外,赤藓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功能性糖醇,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这些甜味剂尽管甜度小于或等于蔗糖,甜价比低,单位成本高,但胜在安全性、稳定性高,口感好,颇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功能性糖醇分类特点

甜味剂健康争议不断 专家:剂量是重要考虑因素

无论是追求身体健康还是皮肤美貌,全员减糖、控糖正在成为社会潮流。各种甜味剂的出现,似乎帮人们规避了糖摄入过量带来的危害,同时又满足了味蕾。但一些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和代糖饮料背后的健康风险很有争议。

2019年12月,美国《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近20万人追踪超过2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含糖饮料改成喝人造甜味剂、零热量或低热量的代糖饮料,并没有改变这些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202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布了一项大型研究,该研究在对超过10万名受试者随访10年后,与不喝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相比,喝人工甜味剂饮料最多(中位数为每天176.7毫升)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32%。

2022年,《细胞》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某些代糖不仅会影响人体微生物组成,还会影响外周血循环中的分子,继而影响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程度。

2023年2月,《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有3年结局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团队观察到多种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在3年随访中与未来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2023年5月,WHO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WHO指出,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

安赛蜜

不过,朱丹蓬也指出,目前尚无阿斯巴甜致癌的临床证据,也没有明确一天的摄入量或一次最大的摄入量是多少才会致癌,“离开剂量谈致癌就是耍流氓”。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教授表示,目前强调含甜味剂无糖饮料的潜在风险,大都是基于长期大量喝的前提,“长期是以年为单位,目前的研究也都是按照年得出的结论”,偶尔喝一次,血糖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长期没有风险。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在社交媒体上谈到,致癌物的评级并不等同于其风险程度,很多常见食品成分都被列为致癌物,但大家仍可正常消费。在讨论阿斯巴甜安全性时,剂量是重要考虑因素。不过从健康角度来说,他建议,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含甜味剂饮料,都应尽量避免,改为选择白开水、咖啡、茶或无糖苏打水等更健康的饮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IT研究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